EN
新闻公告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人物]李长洪:妙手丹青绘师篇

发布日期:2011-09-18

    在学生眼中,他是个幽默风趣、学识渊博、开朗豁达的老师;在研究生眼中,他是个治学严谨、鼓励创新、真理至上的导师;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个爱岗敬业、为人正直、宽容大度的朋友……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用心描绘着自己钟爱的教师事业。

走上讲台:缘起儿时教师梦

    1986年毕业于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边工作、边学习,于1993年获硕士学位,2000年又获博士学位。现在的已经成长为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学委员会主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梯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记者问道,您为何选择教师为职业时,微微一笑:“教师是我毕生最愿意做的职业!”

    从孩童起,看到手持粉笔,站立于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心中就涌动着一个愿望:“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教师这两个字已经在他年轻而懵懂的心中扎了根。八十年代初期,高考在即,他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学工科吧,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压抑住想要报考师范学院的想法,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北京钢铁学院,成为这个知名工科院校中的一名佼佼者。毕业后留校工作时,他欣喜若狂,能将建设祖国与教师梦想结合起来,在他认为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幸事。放弃其他功成名就的机会,钢铁学院多了一个一心向学、用心教学的好教师。

    “我愿做一个辛勤园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流走青春,流不走为教育事业甘心奉献的信念;淡了青丝,淡不了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的豪情。二十多年努力学习、埋头苦干的春夏秋冬,几千个醉心科研、创新教学的日日夜夜,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倾情教学 业精于勤

    长期从事采矿和岩石力学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开设了《岩石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岩土工程特殊施工法》、《高等岩石力学》、《混凝土强度与变形理论》、《地下工程稳定维护原理》、《岩土工程监测与测试技术》、《岩土工程专题研究》等多门、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对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他都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授课的内容、课件进行认真的准备。讲授的课程内容丰富,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能够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多上过课的学生,多年后回忆起该课程的授课过程,均记忆犹新。

    在的脑子里,改革就像一盘正在下着的围棋,每走一步都是经过通盘考虑的。他带领教学团队制作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因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素材制作精美,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个课件被学生们评价为:“以PPT和动画为主要形式,配合实物和模型,内容详实、全面,是集实物、模型、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我们随着老师的讲解,一步步地读懂、了解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对自己的专业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创新地打造了《岩石力学与工程》这门课,在教学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让课讲得更精彩,让学变得更有趣。此课程2009年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创新性和实践性改革,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授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举。作为一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时将科研新成果引入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感和学科前沿性。他说,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欢迎教师对教材的机械背诵、对知识的乏味堆砌,他们希望听到的是教师对课程的真知灼见。作为专业课教师,只有亲身从事科研实践,才会在教学中自然流露自己的研究心得,讲课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引用教师亲自参加完成的组织教学,不仅能够缩短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的距离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醉心科研  行成于思

    在创新教学取得成效的同时,的也收获硕果。近20多年来,他先后参加、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60多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采矿方法与采矿工程设计优化、矿山地应力测量与地应力场分析、矿山井巷支护与岩体加固、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预测及防治、深凹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矿山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领域的重大问题解决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多、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合著专著1部,参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在中、外核心期刊和国内、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

    针对、硕士生、博士生年龄段、知识层面的不同,对他们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不断充实与积累,研究生阶段则应偏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止一次地强调,大学的学习应以“批判”性的学习为主,学习的过程乃是探究真理的过程,只有“批判”性的学习,才能剔除糟泊,汲取精华,推动科技发展进步。当教师与学生在学术问题上发生争议时,裁决争议的最高权威不是教师、专家或学术权威,而是真理本身。他告诫学生,做科研实验时,不仅仅是要重复前人的研究,证明这些研究成果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中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矛盾的出现点才是关键所在。出来与前人结论不一样的结果,不要忙于否定自己,应该仔细审查实验过程,矛盾点或许就是突破口。

    作为专业课教师,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不乏很多有见地的科研思路和研究方向,对教师的科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也会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和工作热情。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与科研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他还主张开放岩石力学综合实验室,亲自指导进行试验,连续三届三十多组学生主动找老师要求参与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育才树人:甘做成长引路者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认为,教学工作要求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教学艺术,又要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格,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说,教师要用专业精髓和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活力,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岩石力学与工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时刻不忘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谈起教授,梯队的年轻教师更多的是敬仰:“李教授就像我们的兄长、父亲,用自己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平和谦逊的言行鼓舞着我们,带动着我们成长。”

    重视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全面成长、进步,经常告诫团队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科研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两者要兼顾,达到双赢。”根据团队每个青年教师不同的实际情况,他从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各个环节给予面对面的指导。里常常可以看到他与青年教师热烈讨论着课程讲授的重点、难点,一起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的情形;教室的后排经常会看到的身影,为青年教师上课鼓劲,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其教案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他组织团队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了解他们对每一个专业概念和方法掌握的细致程度。同时,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目前岩石力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已申请到“十一五”纵向课题3项,课程组的每个青年教师都参加了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工作。

    主持的《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2006年获得“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他作为第二负责人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他本人曾获得华人策略研究手机版类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精品课程1项和优秀导师等各项荣誉。今年,他又荣获“北京市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在一个又一个荣誉面前,没有停住脚步,他的日程表里填满了更多的内容——进一步凝练和深化独具我校特色的“岩石力学与工程”素质培养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实践基地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等,继续深化研究式教学的实践,加快“网络课堂”资源库的建设;探索进一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辅导、批改作业、答疑作用的方法、效果和机制;继续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作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科研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探索如何在保证整体教学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因材施教和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为了钟爱的教师事业,仍在不断前行中……